擂茶咸粥取代婚丧酒宴,份子钱降至百元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6 14:20

   国庆期间,阿平在抖音上刷到一个当地的婚礼视频:新人同伴郎伴娘身着汉服举办仪式,以此取代传统婚宴。“简单又不失氛围!”点赞之余,他深感家乡风俗正在明显改变。阿平是汕尾陆丰市博美镇一名年轻公务员,今年6月结婚时,他与爱人在全镇首办“一碗茶”喜宴,并婉拒所有亲友礼金,一时传为佳话。

  这场朴素的喜宴,是今年来汕尾市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陆丰地区形成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讲究高档宴席、高额礼金,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现象突出,群众人情往来负担沉重。

  今年5月,《汕尾市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指引》正式出台,采取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的方式,5月至8月,全市选取20%的村(社区)率先试点;9月至12月,试点扩大至全市60%的村(社区);明年起将全域推进。目前,头两批试点共671个村(社区)均制定了《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并将之纳入村规民约。

  

新郎新娘坚持不收礼金,在全镇首办“一碗茶”喜宴。受访者供图

  一场白事连吃七天

  一份帛金成千上万

  “陆丰地区向来重视红白事,按传统要大办宴席,讲究排场;整个陆丰,又数碣石镇办得最隆重。”驱车前往碣石镇的路上,司机赖师傅滔滔不绝地谈起当地风俗。

  “一场白事能连续吃七天。”赖师傅介绍,按陆丰风俗,操办一场白事基本要七八天,甚者十天半个月。头几日,亲友上门吊唁帮忙,菜肴随便不得;出殡日,宴席尤为丰盛,一桌至少上千元,上档次的则需数千甚至上万元,“其实没必要这样浪费钱!”

  年近七旬的温伯是土生土长的碣石居民,他指出,当地办宴席讲究“燕席”与“翅席”之分。所谓“燕席”,即燕翅鲍参四样齐全,烟酒配软中华、XO,一桌下来要3万元左右;“翅席”次之,有鱼翅、鲍鱼、海参,配硬中华、蓝带,一桌也需五六千元。至于礼金或奠银,则根据关系亲疏远近,从数百、数千到上万元不等。

  温伯感叹道:“一年下来,普通家庭参加红白事要支出一两万元,经济压力很大。”

  婚丧宴席一律从简

  红包奠银不超百元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给很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近两年来群众呼声很高,一些乡镇也在主动探索求变。”陆丰市委宣传部有关工作人员表示。

  早在去年5月,博美镇就发布了《致全镇人民群众一份告知书》,在全镇范围内倡导文明节俭办丧,推行“白事一碗粥”、简单就餐。此举一时引发当地村民和众多网友热议,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表示支持。

  移风易俗成为民心所向。今年5月,《汕尾市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指引》正式出台,要求各试点村(社区)结合实际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明确办席的桌数、人员规模、菜肴档次、烟酒搭配以及每桌费用等,杜绝采取分别宴请、化整为零等方式变相大操大办;倡导婚庆单方宴请人数不超5桌50人、双方合办不超10桌100人,操办丧事提倡便餐或不办席,如办席人数不超5桌50人,每席金额控制在1500元以内。

  礼金方面,倡导不收或少收“份子钱”,出台婚事礼金、丧事奠银封顶制度,建议控制在100元以内;彩礼方面,倡导结婚不收彩礼聘金,建议试点期间彩礼聘金控制在1万元以内,逐步减少,争取零彩礼、零聘金;此外,倡导不办生日、满月、周岁、乔迁等宴请。

  支书劝说兄弟简办丧

  镇干部结婚拒收礼金

  陆丰市一名干部指出,移风易俗需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万事开头难。八万镇八万社区支部书记张志军没想到,这个“开头”落在了他家。6月28日晚,张志军收到小叔过世的消息,这是社区制定并公布《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后的第一例白事。伤怀之余,他劝说堂兄弟二人简办丧事,不料一劝就起了冲突。

  其堂兄坚持死者为大的观念,认为如果不能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办丧事,会让老人走得太凄清。其他族亲也颇有微词。张志军顶着压力,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7月1日,两兄弟被劝说松动了。丧事办得很俭朴,只在家中设简易灵堂,亲友陆续前往吊唁。7月4日出殡当天,只摆了两三桌,准备一锅咸粥给宾客用餐,省去了一场四五万元的酒席,宾客则只需随50或100元奠银。这例白事被登上了社区道德红榜,以作示范宣传。

  八万镇新坑村的妇女主任黄思芳一家则带头简办喜事,嫁女儿几乎不收聘金。她回忆称,几年前儿子结婚,按女方地方习俗给了8万元聘金,颇有压力;今年3月嫁女儿,不想给婆家太大压力,只按“随四”的传统,收男方“四样礼”——大桔、大饼、喜糖及2400元红包。

  在“白事一碗粥”的基础上,今年博美镇推行“红事一碗茶”。6月20日,全镇第一场“一碗茶”喜宴就在镇政府饭堂内举办。新郎新娘分别是该镇的公务员和教师,作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二人积极响应倡导,坚持不收礼金、喜事新办。当天,取代以往高档酒宴的,是具有海陆丰传统风味的擂茶宴:擂茶水、茶菜、菜粿、饺子、花生、炒米,以及一盘增添气氛的喜糖。博美镇党委委员张素芳见证了这场特殊的喜宴。在她看来,“红事一碗茶”可谓“减负不减爱”,既避免了铺张浪费和礼尚往来,又传承了擂茶文化,颇有意义。

  红白事提前登记备案

  网格员全程监督协调

  曾经红白事操办规模达陆丰之最的碣石镇,如今被公认改变力度最大。高档丧宴改为“一碗粥”,高额礼金改为300元封顶,占道搭棚、高音喇叭一律禁止……该镇移风易俗工作的落实,得益于一套常态化工作机制。

  “现在群众办理婚丧喜事,都必须提前来居委会登记备案,并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水朝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翁志深说,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共安装30个监控摄像头,群众办红白事若不主动报备,一搭棚也会引起注意,网格员、两委干部和理事会成员将上门提醒,并检查礼单或奠仪本,如有超额情况,则规劝事主退还相应金额。

  “社区干预很有效,即便在茶楼办喜宴,桌数也缩减了至少一半。”温伯对今年来的改变有切身体会。他参加外亲一场白事,只需出席告别仪式,两餐都省了,奠银则随了两三百元,“彼此都省心”。

  碣石镇实现42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会长全部由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指导辖区内婚丧喜事操办;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截至10月12日,全镇累计登记备案红白事645宗,成功劝阻计划超标准操办红白事198宗,群众节约资金共1203万元。”碣石镇一名干部透露。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肖婉琦 实习生李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