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尤须照顾乡土情绪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5 03:11

又是乡土风俗与文明社会的冲突。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安庆市宣布6月1日起推行火葬,“多名老人自杀”。安徽省民政厅回应称,安庆市是该省少数未能推行殡葬改革的行政市,拖延已久的改革不会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停止。

殡葬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将方寸地留于子孙耕”也是发展所需,不能因为遇到阻力就停滞或倒退。但是,在推行此项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操之过急、发力过猛,否则不仅推动不了改革,还可能给改革造成更大的阻力。这一次,安庆出现多名老人在火葬推行日期前自杀的情形,举众叹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土葬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基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子嗣送终”、“入土为安”视作一种福气和归属。费孝通则说得更为清楚:传统的丧葬习俗是一种“礼”,失礼非但不好,而且不对,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压力的结果,更是一种内心的“自觉”。包括安庆在内的不少地方的老人们,对土葬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对火葬又是非常排斥的。他们早早地把墓地选好、把棺木备好,这份情感不是说放下就能一下子放下的。

经济建设方面的改革有时可以大干快上,基于文化层面的改革却不能,尤其是移风易俗,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以丧葬改革来说,早在1956年党中央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周总理等就提议火葬,并在《倡议书》上签名。此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有类似的表述和主张,改革也在一步步向前推进。从“非土葬不可”到如今“城市全部推行火葬、多数农民都支持火葬”,中国走了半个多世纪。我们既要看到今日中国丧葬改革的良好局面,也不能忘记此项改革触及乡土文化的肯綮,需要有潜移默化、步步推进的耐心。罔顾客观规律,人为地设定一个时间表,或者一刀切地推行改革,都不可取。

这一次,安庆“多名老人自杀”与前几年的“周口平坟事件”一样,问题不在火葬制度本身,而是出在了操作层面上。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只看到丧葬基于现代文明的“公共问题”属性,要求它与国家政策相适应,却未能看到它在乡土文化价值判断链条上的重要地位,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对效率的要求太过了,推行改革的方式方法也不够科学。

推行火葬,重在移风易俗。首先要更加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其次,要看到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异,允许传统观念深厚的地区步子稍慢一些,不必苛求整齐划一;再者,在具体的操作上既要有力促改革的决心,又要坚持“照顾乡土情绪”、“照应农村现实”政策精神。要以对当下和未来负责的态度,以足够的细心和耐心,逐步化解乡土风俗与文明社会的矛盾。要确保让旧俗挣脱传统的樊篱,平和流畅地汇入现代文明之大潮中,不再造成周口那样的冲突、安庆那样的悲剧。(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