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明节除了“拜山”,惠州人还做什么?
2024-03-29 09:06
发布于:广东省
又是一年清明时,惠州人重视清明节的程度确实不一般,从家家户户挂柳枝保平安到清明拜山聚食,从市场热销艾草到自制清明粄,惠州的清明节传统习俗充满地方韵味。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引用名《岁时百问》云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成为清明的经典解释。清明节除了“拜山”,惠州人还做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除了“拜山”,惠州人还做什么?
1、挂清明柳
清明时节,很多地方都有折柳习俗,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插在房前屋后,或将柳枝插在先人坟头,表达无尽思念。
清明插柳在惠州民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民俗。在中国古代,柳和桃树、菖蒲、艾蒿等树木花草一样,都有辟邪作用。据记者查阅,家家户户插清明柳源于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放火烧山之时,是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的,来年晋文公重耳专程上山凭吊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吐出了嫩芽,惊讶之余,就折了数根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群臣看见,也纷纷折柳枝而归,挂在家门口,以作纪念。这一做法年复一年相延成习,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清明插柳风俗。
2、踏青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大地无限生机。惠州城乡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景色宜人。人们空闲时喜欢成群结伴地郊游踏青,有时赶上春雨飘洒,亦无伤大雅,清明因此又称“踏青节”。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是“放晦气”,把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面,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太公分猪肉
在惠州部分地区,清明时期有一种习俗是太公分猪肉,即在祭拜完祖宗后,将祭品分到各家各户,象征人人沾福气。
4、清明粄
惠州话谚语有云“有食清明粄,无好揽禾秆”、“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道出了清明粄的普遍和功效。客家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对“青”极富联想和寓意,在清明节以吃清明粄为定俗。在清明节,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了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节,在惠州除了插柳吃艾粄,还有一个重头戏当属“拜山”祭祖了。按照惠州当地人习惯,拜山后,族人往往要聚食一餐。惠州人把这个习惯称之为 “食公尝”,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家族公产,清明这天的家族祭拜,行族人聚食之礼,都要从家族的公产中支出。
清明既包含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其实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因此,清明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祖和扫墓,各地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节也因此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