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昨日的岭南文化遗产
4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惠州学院主办、东江文化研究院承办的“丰湖讲堂·惠州志”系列活动第六讲在丰湖书院乐群堂举办。广东省文物与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女士应邀以《鉴往知来——从远古到昨日的岭南文化遗产》为题,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 讲座现场 惠州学院陈依蓝 摄
△ 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兼惠州市文物局长曾传山讲话
△ 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邓华赠送主讲嘉宾留念牌
△ 东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关建人先生献花
△ 大合影 惠州学院陈依蓝 摄
讲 座 提 要
讲座以考古发现和文保实践案例为线索,分别从田野考古、文物建筑和水下文化遗产几方面介绍岭南的丰富遗存,展现南粤先民如何从猿人砥砺步向文明社会、岭南从远离中央政权的边陲之地逐步发展为国家门户之地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何面向公众、融入当下、服务社会。
一、
手铲下的远古岭南
曹劲院长以“手铲”引入关于考古的话题。手铲是田野考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考古工作人员用它来拨开淹没历史的尘土,划出人类活动的遗迹层,探寻文明发展的进程。具体请看广东考古人如何深耕田野,“铲”释岭南。
(一)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磨刀山遗址未被发现之前,广东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是韶关市马坝人,距今有13万年。磨刀山遗址地处南江盆地东北缘,考古发掘出土了手斧、手镐、砍砸器与刮削器等。 从出土石器的原生出土层位来看,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60万~80万年,将广东古人类活动推前了数十万年,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磨刀山遗址图片(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二)清远英德青塘遗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青塘遗地处北江支流滃江中游,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等多处洞穴地点。通过考古发掘, 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遗存等,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
△ 青塘遗址图片
(三)惠州博罗横岭山墓地——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配合广惠高速公路建设,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博罗县横岭山先秦墓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石器、铁器等。横岭山墓地是岭南地区考古发掘墓葬数量最多,出土器物最精美,种类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墓葬。墓葬群以等级地位为规范排列得非常整齐,贵族墓葬区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铜器主要在这里出土,而平民墓葬区基本集中在山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先人生存于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组织中,并且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据此不仅证实了岭南历史上确曾存在过文明程度相当高的青铜时代,同时也提供了古缚娄国存在的可能性。
△ 横岭山墓地
横岭山墓地出土文物
二、
乡野间的岭南遗产
除了科学做好地下埋藏区的考古发掘,保护好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也十分重要。为此,曹劲院长和我们分享了丹霞文物调查项目、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修缮工程的故事。
△ 丹霞山文物调查 (视频链接)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修缮前后对比
三、
水下世界的珍藏
接着,我们的视野进一步延伸向水下世界。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开创者、水下考古学奠基者。“南海I号”的发现及打捞发掘工作前后历经三十余年,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 “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现场 (视频链接)
2015年-2018年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次联合对西礁山石燕岩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为我们揭开了水下遗址的“面纱”
△ 西礁山石燕岩遗址 (视频链接)
四、
活化遗产、融入当下
近年来,古椰贝丘遗址公园的建设、东湖旅店等成功案例说明,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曹劲院长指出:“考古绝非仅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实实在在地与现实紧紧相连。学术以外,考古正在服务着社会,回馈着民众。一批批优质博物馆依托遗址建立,一系列遗址开放研学参观,使考古从神秘走向真实,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术走向科普,丰富人民的休闲活动,加深了民众对历史考古以及文化遗产的认识,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保用的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
广东考古人30年来不懈努力,一帧帧地修复者南粤大地的历史图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广东并非“炎荒万里”的蛮夷之地,而是拥有着绵延悠长的文化脉络。从遥远蒙昧的石器时代到文明碰撞的明清时期,广东考古发现不仅是南粤先民如何从猿人砥砺步向文明社会的见证,还记录了中原与岭南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更反映着广东在海陆文明传播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延伸阅读:《惠州市考古工作开展简况》
通讯:王慧琳
编辑:伍婉华
审定:钟雪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